愛、理想與淚光 文學電影貼近庶民:中國時報報導《愛、理想與淚光》新書發表會 愛、理想與淚光 文學電影貼近庶民
【中國時報/林欣誼/台北報導】2010.12.08
白先勇的筆寫出了《孽子》中封閉、陰暗的男同志國度,書中那個充滿禁忌的台北新公園,則在改編電影中如實呈現;黃春明《看海的日子》寫活了妓女白梅,陸小芬傳神的演出更讓這個角色深入人心。
文學改編電影永遠有話題,《愛、理想與淚光:文學電影與土地的故事》,精選了卅部一九六○年代至今的重要台灣文學改編電影,全書收錄包括由陳映真《將軍族》改編的《再見阿郎》、王禎和《嫁妝一牛車》、鍾肇政《魯冰花》等片,並邀集陳儒修、李志薔、亮軒等多位作家與影評人,從各角度導讀每部小說與電影,並結合路寒袖拍攝的上百幅照片,呈現電影中台灣地景。
書中拍攝年代最早的為一九六六年改編瓊瑤作品的《幾度夕陽紅》,最晚為二○○八年由李喬《情歸大地》改編的歷史片《一八九五》。本書主編張恆豪表示,其中超過半數電影拍攝於一九八○年代,因這時期台灣新電影時代開啟,文學與電影結合,一時成了國片的潮流,且大多數改編自台灣寫實小說,貼近本土庶民生活。
當時,許多小說家如黃春明、王禎和都親自參與改編;特別的是,二○○○年導演張志勇拍攝《沙河悲歌》,編劇則由原著作者七等生的兒子劉懷拙擔綱。
藍祖蔚提到,王童當年改編黃春明描寫妓女與漁民故事的《看海的日子》,礙於當時的政治因素,片中不僅無法呈現主角的母語台語,不到三秒鐘的妓女哺乳畫面,也硬生生被電檢處剪掉,留下鮮明的時代印記。
書末附上的地景表則列出各部片的拍攝地點,如《幾度夕陽紅中》的明星咖啡館、《在室男》的高雄愛河等。亮軒則在書中透露,當年瓊瑤暢銷作品《窗外》改編電影有兩版本,由崔小萍執導的黑白版,主角家的內景就在他青田街七巷六號的老家中拍攝,沒想到劇組把花園搞得稀爛、門窗也拆卸下來,可惜片子賣座奇差,後來這棟老屋則成了古蹟。 |
|
|
|
作者書評 / 遠景二號小編 / 回覆(0) / 閱讀(2323)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