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機系走出來的小說家:陳勇談《中年維特之煩惱》 電機系走出來的小說家
◎陳勇
隨著年歲的增長,生活也日趨平淡。但偶爾從天外飛來的驚喜,也會在我們靜如秋水的心靈裡激起陣陣漣漪。不久前收到的臺大電機系林清富教授的電子郵件,就是一個這樣的驚喜。他是我在康乃爾大學時結識的好友。畢業後我到了加州大學擔任美國歷史的教授,他回到臺灣工作。天長日久,聯繫慢慢就少了。 打開他的郵件一看,原來竟是他新近創作的長篇小說。一讀起來,就難以放下,用了一個通宵把整部書從頭讀到尾。好像又回到了當年那青澀卻又充滿激情的時光。從他的字裡行間,我又看到了當年的清富,而且對當年的清富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在康乃爾讀書時,清富在工學院,是臺灣來的,而我是從大陸來,學的是歷史。但相同的成長歷史背景,使得我們成為朋友。我們認識不久就發生了爭執。我們這些大陸來的同學說,臺灣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靠吃香蕉皮度日;而清富這些臺灣同學則說,他們早就聽說,大陸很多人餓死,沒餓死的,以吃樹皮維生。雖然上個世紀八○年代的臺灣和大陸間相互的了解還很少,但我們發現,原來兩岸的政治宣傳竟然是如此相似。讀了清富的小說後,我才進一步發現,原來我們成長的背景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大學在我們生活中的分量;對留學美國的嚮往;同窗的友情;男女同學間純潔、但又令人難以忘懷的情愫;還有那不懈的對人生的探索……這部小說用很大篇幅描寫主人翁匡復在臺灣的大學生活。清富用細膩的筆觸,再現了當年臺灣的校園生活。
在康乃爾讀書時,清富給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純真和執著。這也成爲他這部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匡復對曉軒的情感,可以說是剪不斷理還亂。這段情之所以變得複雜,也是因爲匡復的純情和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在匡復身上,我看到了清富和一些朋友的影子。我想,讀者也會從中看到自己或是熟悉的朋友,重新找到那因為與時俱增的赤裸欲望而淡化了的純淨。
清富當年的寢室裡放滿了各種中外哲學和文學作品。我曾戲言問他,難道你讀電機系得的高分,都是從這些書裡讀來的嗎?清富從來不滿足於只做一個電機領域的優秀學生和學者;他一生都在執著探索人生。他不懈的努力, 也給他日後文學創作奠立了深厚的基礎。在這部小說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諸多東西方文學傳統對作者的影響。熟讀英國文學的人,在讀這本書時,會想到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跟哈姆雷特一樣,本書的主人翁匡復時常在思考著生與死這兩個生命中最基本的問題。同樣,匡復也是一個十足的哲學家,對匡復而言,連是否要接吻或牽手的生理衝動,也可以轉化為心靈探索的思考。
作者對書中人物的情感及其間錯綜複雜關係的工筆畫般細膩的描述,讓人想起《紅樓夢》。 但是清富小說中人物的舞臺,卻比《紅樓夢》要廣大得多。清富筆下的人物,從在臺大的校園又走到文化多元的美國校園。匡復也曾去過宜蘭鄉村。讓我們來看一段他回到宜蘭後的感受:「那時暑假已快要結束,夏末秋初,二期稻作剛插秧完不久,整片稻田還是淺嫩綠的顏色,配著山上深綠濃鬱的樹林,以及清綠的湖水,微風吹來,波光粼粼,似乎綠色也會舞動。置身此境,不知不覺就跟著融入這一片深淺萬端的綠色原野。從她的表情,看得出她也深深被這裡的景色吸引,再加上今天她令人迷惑的特別神情,使匡復陶醉,分不清是人或景叫他沉迷其中,而在這樣的旖旎風光中,理性或感性的分際也變得模糊不清。」在此,作者將匡復對人的感覺和對宜蘭家鄉的愛巧妙地融在一起。也足見同時是宜蘭人的作者對鄉土的深情和深刻了解。
作者對中外歷史、文學掌故軼聞信手拈來。 有的令人感慨,有的令人忍俊不止。他提到的傅斯年讓人們每日深思三小時的名言,更是令人深思。現代人,都在不停地忙忙碌碌。我們很少有靜下心來, 去思考人生了。 這就是清富過人之處。他總是能在喧囂俗世,找到一片淨土。
很多朋友跟我說起過要寫小說。其實每個人的生命歷程本身都是一部小說。但真正坐下來寫出小說的人卻寥寥無幾。世上令我們分心的事也實在太多了。清富從來沒說過他要寫小說。但是從康乃爾的電機系裡卻走出來了這位文學作家。這是我意想不到的一個驚喜。 |
|
|
|
作者書評 / 遠景二號小編 / 回覆(0) / 閱讀(2196)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