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年維特之煩惱》心得:沒有隔閡的青春描繪 今天去聽了《中年維特之煩惱》的新書分享茶會,對作者沐林說的一段話最印象深刻。他說,有人形容寫散文像走鄉間小路,寫短篇小說像爬一座小丘,寫中篇小說像爬玉山,寫長篇小說簡直就是征服西馬拉雅山。對這句話真是心有戚戚,因為我今天就是寫到一半有點喘不過氣,出門走走後才覺得舒緩了些,能再坐回電腦前繼續寫故事。
這部《中年維特之煩惱》是作者沐林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處女作。初試啼聲之作,似乎都是以書寫自身的故事為起點,因為已有現實的素材可以紮根,自我的價值觀與思想作為很札實的內容填充,唯一需要用力的,就是注意整體架構,以及完美融合所有素材的一點虛擬能力。
就第一次提筆完成的長篇小說而言,作者的故事堪稱精彩,行筆流暢,容易讓人進入故事。若想回味六、七○年代的學生生活,《中年維特之煩惱》是一個稱職的註腳。不過,那個年代的生活以及面對社會、人生的思想,對於我們這一代來說,已經是一個需要藉由用書寫記錄下來的文本來加以了解、體會的隔岸之物。大環境是一個波濤,每個正在經歷成長的年輕生命會隨著波濤的形狀而變形,環境不同,三十年前的年輕人與我們現在的年輕人,自然完全不一樣,這毋庸置疑。但重點是,即使如此,我讀這部故事依然沒有感覺到作者將我置於事外的隔閡,相反的,還有一種切身感。
因為對於未來,對於社會,對於自身,甚至對於愛情,作者年輕時的煩惱跟現在任何能思會想的年輕人一樣,都會徬徨--這徬徨之筆,作者不用任何文學技巧去加持它,只是相當誠懇的、相當直白的,娓娓述說。如同今天分享茶會上歐宗智先生說的,現在實在有太多小說過於裝飾,反而容易使人忽略掉其中真切的感情與內涵。去掉虛偽的技巧論,只以最真樸的感情說故事,比什麼都吸引人,並使人感動。
即使作者是站在中年的角度往回望,依然可以不站在一個高高在上、先知一般的角度,去回顧他的青春,回顧他的哀愁,回顧他的錯誤,姑且不論長篇小說的價值,就它本身對作者的意義而言,已經相當偉大。而那些被作者細膩碰觸述說的青春煩惱,竟也可讓年輕的讀者暫時抽離開時代背景的不同,使人恍如置身自己曾經歷過的灰暗多愁的學生期、叛逆期,細細思量這些價值觀的碰撞。
當然,《中年維特之煩惱》使人讀得津津有味,不單是這些精緻的青春描繪,還有看待世界的明暗度的適當調整。隨著故事進行、主人翁生活的改善,可以明顯感受到明暗的變化,相對的,主人翁的思維也會改變,這種改變是提升的,而非更找不到出口的墮落。
讀小說讓人投入,將故事投射到自己的生活。因此墮落的小說使人畏懼,但過於樂觀、刻意忽略現實困境的熱血,又讓人覺得虛假。不過還好,《中年維特之煩惱》是一部半自傳性質的小說了,那種由暗走到明,又從明走到暗的曲折,皆是真實經歷,如今作者能夠好好的站在大家面前談笑風生,證明了他能再次由暗走到明的毅力與本事。這本事以他細緻深刻的筆舒緩的鋪陳,自然再可信不過,沒有墮落的黑暗,也沒有過於光明的筆調,只有一種輕輕抹開惆悵的痕跡--人生不滿的惆悵雖然還在,但至少活下去的時候,還有一個方向是明亮的。 |
|
|
|
編輯書評 / 遠景二號小編 / 回覆(0) / 閱讀(2335)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