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訂單查詢登入網路資源
Plurk! 推到Facebook
 
首頁 / 書評
                   
2011年04月11日 10:07:20
毆宗智讀《中年維特之煩惱》:心靈探索與愛的追尋
(一)以寫實手法敘述故事

  現代主義者強調所謂的「藝術表現」,認為小說表現選擇人人看得懂的寫實主義形式,就是保守落伍,往往流於膚淺,不值得分析。其實,讀者不會在乎作者選擇什麼形式來說故事,不論古典或現代,寫實或後現代,只要看得懂、看得入迷以及看得感動,就算是好小說。

  文藝理論家姚一葦說,「一個小說家亦必然是個哲學家,廣義的哲學家。因為他必對於他生存的世間表露了他的看法。無論他是揭示了它的善的一面或是暴露了它的惡的一面,無論他對人生作了何種肯定或何種否定,都必或多或少對人生有所體認,有所闡揚。」換言之,好的小說必然反映時代社會,探究人生,表現人生,指引人生的方向。沐林二十三萬餘字的長篇小說《中年維特之煩惱》,含楔子和尾聲,共三十五章,即採取寫實手法敘述故事,勾繪人生以及思索生命的意義,故事相當引人入勝,內容又讓人為之低迴,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確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小說。

(二)自傳色彩濃厚

  「沐林」本名林清富,為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在光電半導體及光通信領域成就非凡,多有論文及專書發表,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具有深厚人文素養,執著於探索人生,並寫出自傳色彩濃厚,足以帶給讀者啟示的《中年維特之煩惱》。所謂每個人的生命歷程本身都是一部小說, 林清富 教授無疑做了最佳的示範。

  《中年維特之煩惱》主要是來自宜蘭鄉下的中年科技教授「匡復」,向朋友敘述自己從臺灣大學電機系、研究所,以及到美國康乃爾大學攻讀博士的歷程。其中第一部「驀然回首」第一章至第十六章,以臺灣大學為背景,青春洋溢,猶如臺灣版的《未央歌》,充滿浪漫色彩。

  主人翁匡復於課業上遊刃有餘,但心靈上始終無法獲得滿足,內在生命和外在世界被撕離,他感到空虛的痛苦,冀望透過愛情,使得心靈得到美好的合一感受。可惜由於年少無知,與醫學院女學生夏曉軒一次心靈交流的戀愛莫名其妙地無疾而終;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閱歷的增加,他越發著迷於那一段未能完成的感情,始終念念不忘,對於後來像台大中文系的椰瑜,條件好,性情也無可挑剔,匡復卻沒有感覺,無法接受她的情意。男主角匡復的煩惱,與少年維特的煩惱不同,少年維特是因為愛錯了對象,導致情愛難圓;匡復則是在學業與愛情難以兩全的狀況下,加上不懂得如何愛與被愛,使他錯失了愛情;少年維特最終選擇了自殺,二十七歲的匡復則在得知女主角曉軒輕生離開人世,無法再續前緣,於是皈依了上帝,跟另一個令他心儀的同鄉同學一晴告白,他以前和曉軒的一切全都要讓它過去,此外他和一晴之間的種種也要讓它全都成為過去。

(三)探尋人生的意義

  這部小說最大的特色,正是文學結構主義強調的「內涵語碼」(Connotative Code)。主角匡復一直為無法參透「人生的意義」而痛苦,畢竟對求學階段的人來說,人生並不是只有讀書考試,還有許多其他的層面,他卻不知道如何應付。即使拿了臺大電機系第一名,他依然反復想著,為什麼而活?拿第一名不是目的,悽慘的生活也非他所喜,他到底為什麼而活?或許是幸福的人生?但什麼是幸福?如何才能獲得幸福?於是他參加讀書會,廣泛閱讀哲學和文學作品,希望藉以解決長期以來盤據心中的困惑,只是不知為什麼,這些內容無法進到他的內心深處,觸動他的靈魂,對釐清人生的意義,似乎無濟於事。

  跟匡復心靈引起共鳴的夏曉軒,同樣找不到人生的意義,當她希望藉由基督教尋求人生的出口,在基督教信仰和梵谷自戕的遭遇之間取得調和,遺憾的是,當時未能得到匡復的重視與支持,結果使這段一生只能擁有一次的戀情為之破局。來到「綺色佳」的康乃爾大學,匡復想要明白,為什麼曉軒會去相信基督教?為了再度瞭解她的內心,他認為必須深入瞭解她的信仰,才有可能進入她的心靈。是以非基督徒的他進入查經班,認真研究聖經的道理,幾乎比基督徒還要了解基督教;但身為科學人,他始終還是抱持懷疑的態度,認為宗教信仰只是心靈感受,然後藉著理性思辨,試圖說服自己這個信仰值得投入。在這過程中,慢慢地,他似乎發現,上帝不只是哲學上的概念,也不是美好道德的代名詞,祂是有感覺的,如果祂在人們心中所占的分量不夠,祂會不高興,然後想辦法讓人重視祂。後來,夏曉軒之死,促使他成為基督徒,讀到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四至八節:「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他這才豁然開朗,頓悟了,瞭解了困擾他多年的原生家庭的癥結所在,領悟了人和人之間的愛之本質,以及如何解決人世間各式各樣的愛之困惑。

(四)宗教信仰安頓心靈

  關於人生的意義,英國小說家毛姆《人性枷鎖》亦有深刻的探尋。小說裏,跛足的主人翁菲立浦想到詩人克朗簫生前告訴他:「看到色彩極其華美而紋理極其複雜的波斯地毯,讓你驚奇喜悅。在這些地毯中你可以看到東方的神秘與感官之美……你還可以看到許多別的東西。你剛剛問到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去看看這些波斯地毯吧,有一天答案會不請自來。」人在一生當中,選擇各式各樣的東西編成圖案,使自己得到滿足,有一種圖案是最顯然、最完美的,那是大多數人所走的道路,亦即出生、成長、結婚、生子,為生活而努力,然後死亡;但也有其他圖案,比較詭異複雜而更為奇妙,在這種圖案中,幸福沒有編織進去,成功不在計較之內;在這種圖案中,可以發現一種令人困惱的優美。想通之後,菲立浦決心與具有「大地之母」象徵意義的莎莉結婚,生兒育女,投入工作與生活,編織最單純也最完美的人生圖案。毛姆讓小說主角擺脫了性格、情慾、宗教、人生意義等四方面的人性枷鎖,消除內心疑惑,擺脫人生的苦惱;沐林則讓《中年維特之煩惱》主角匡復選擇了宗教信仰,使生活獲得安頓,心靈有所依靠。

  只是,小說第三部「愛的真諦」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專寫基督教教義,猶如講經傳道,降低了小說整體的藝術表現。再者,信仰基督教的夏曉軒之自殺,對匡復的心靈固然是一大震撼,然因此也使匡復決定「自殺」,將生命交給上帝,這是最沒有痛苦的方式,亦即在儒道佛哲追尋中總是迷茫的人生,卻在「道成了肉身」的耶穌身上,找到了迷津者的渡口,找到了生命的真正價值。不過,這樣的心靈重大轉折,小說在鋪陳上顯然尚無法令讀者衷心信服。


(五)帶給讀者深刻啟示

  作者於自序提到,能不能讓這本小說成為臺灣人思考自己在忙些什麼的小小媒介之一?有沒有可能讓更多人思考,到底活著是為了什麼?什麼是人心裏的渴慕?活著就只是為了能夠活著?或是為了其他目的?是為了出人頭地?為了金錢、權力、成功或成就?有沒有比金錢、權力、成功或成就更重要的部分?如何藉由生命的探索或是偶遇,在撲朔迷離的人生旅程中,領悟人生意義?綜觀《中年維特之煩惱》的主題呈現,其政治方面的議論,著墨不多,寫作重點放在心靈探索與愛的追尋,足以帶給讀者深刻的啟示,或許不免有過於「用力」之處,然其於思想探索之苦心與成果,有目共睹。經由小說的閱讀,分享作家的人生哲學,真是一種極其美妙的經驗,《中年維特之煩惱》即為一例。

  特別是作者為理工背景,卻不只擅長說故事,文筆之佳亦令人驚豔,大大提高了此書的可讀性。茲舉例一二,試看眾人返臺同遊翡翠水庫,作者如此描述:「水面非常的平靜,像是一面極大的鏡子,完美地嵌在群山之間,整個翡翠山區的山脈完整地倒映在水裏,形成美妙的對稱。山是又濃又深的綠,水是稍為淺一些的墨綠,而天空是淺藍色,因為在山脈之間,像是開闢在天上的大道,悠美而寬敞,偶而鋪上幾片柔和的白雲,這些又全部都倒映在水裏,真的是美極了。」再如勾繪康乃爾大學凱悠佳湖:「溪水中倒映著泛紅的楓樹,原來景色已經轉為秋天,匡復稍為抬頭看著對岸,岸邊整排的楓樹已經變為橙紅,映著水中漂亮的倒影,像是彼此對看的情侶,而橙紅的楓葉似乎襯托出他們既害羞又真摯的愛情。」彷如優美的散文,這樣的寫景寓情的功力,在在令人刮目相看。

  沐林曾寫過報紙專欄、小品文、短篇小說、童話故事,《中年維特之煩惱》是作者第一部長篇小說,在臺灣文壇逐漸丟掉小說動人成分,游於文字技巧之際,重視故事性以及思想主題的《中年維特之煩惱》尤顯可貴。在此我們也寄予厚望,期待沐林行有餘力,寫出更生動、深刻,視野更開闊的傑作來。
作者書評 / 遠景二號小編 / 回覆(0) / 閱讀(2898)
為故土招魂:蕭義玲評《遺神》 / 遠景二號小編
穿梭正史稗史,吳鈞堯《遺神》描述金門諸神--新網新聞網報導《遺神》新書發表會 / 遠景二號小編
島與神的命運、歷史,及其暗角——吳鈞堯談新作《遺神》:《自由時報》專訪吳鈞堯與《遺神》 / 遠景二號小編
70歲寫傳奇 她揮灑20年安養院人生:《聯合報》報導《一起幸福到老:安養院的流轉人生》 / 遠景二號小編
台灣民主之父郭雨新,一生行跡出書:《自由時報》報導《台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 / 遠景二號小編
因我期待,妳的呼叫顯現:阮慶岳評《為何堅持》 / 遠景二號小編
+more
九歌兩百萬小說獎人氣得主離畢華,出版新作,與詩文畫一塊簪花、行走人生 / 遠景二號小編
讀《黑暗中的彩虹》心得:默默付出的台灣之光 / 遠景二號小編
讀《我們在行愛的路上》心得:如果每一家醫院都能像屏基,就不會有那麼多爭吵 / 遠景二號小編
讀《上海工作 下海生活》:最沒有偏見的偏見 / 遠景二號小編
讀《尋畫: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扛著頭顱行走的革命者 / 遠景二號小編
讀《俄羅斯套娃》心得:大膽地解剖.完滿的舞動 / 遠景二號小編
+more
自來水 / 遠景二號小編
石化工業 / 遠景二號小編
持之以恆 / 遠景二號小編
你死我活 / 遠景二號小編
績效獎金 / 遠景二號小編
故宮博物院 / 遠景二號小編
+more
書單/訂購單下載讀者信箱
網站地圖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