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水墨巨靈》心得:洶湧不盡、永遠不老的創作爆發力 稱職的人物傳記,便是秉持著一種深入淺出的原則,將一位偉大的人物或其理念,化為普通讀者如你我都能理解的家常、能親近的平凡。蕭瓊瑞教授為藝術家劉國松先生執筆的傳記《水墨巨靈》,即是居於這樣重要而關鍵的角色。
不諱言,自己是個外行人,大多數的讀者也是外行人,觀看中國傳統的水墨,墨、紙或是瀟灑的飛白,不論經歷過多少次變幻莫千的交錯搭配,似乎如何都不脫那樣受桎梏的制式,欣賞家、收藏家經常談論所謂的氣韻或風骨等名詞,在我們看來似乎也是一個很抽象的體會,說得如何鏗鏘有力,我們依然將這數以萬計的水墨作品混為一談。因為,都太像了,在我們外行人眼裡,不管是宋元明清還是近代的山水畫,都太像了。
而本書傳主的偉大,便在於對已僵化的中國山水畫之解放,這種解放明顯不過,甚至我們也能一眼認出:啊,這就是劉國松先生的作品,不同,不同,不同!
中國的傳統畫貴在意境的詮釋,山、水、雲、石等物,只不過是烘托意境、氣韻的旁襯工具。在劉國松先生響亮地喊出:「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舊的;抄襲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襲中國的。」之後,便將自己的現代藝術理念導回了文化的原鄉--中國,去其骨架,留其神韻,將中國山水用現代的抽象主義重新詮釋,以嶄新之姿帶入了屬於世界的藝術史,並佔得不只是一席之地。一幅幅生命力強盛、風骨勁烈的作品,即使是隔著一本書的載體觀看,也能讓觀者感受此力道。
而本書條理清晰,不疾不徐,簡易卻又周延地一一帶出劉國松先生一生多變的繪畫風格,由早期用石膏鋪敷畫布作畫、國松紙大筆觸、多元多素材之拼貼手法,到後期的水拓法、漬墨法,以及極其成熟地交互穿插運用多法構成的極致作品,由作者綜論分析,佐以該時期代表作的解構賞析,也使我們外行人得到了一條進入深奧殿堂的途徑。
而虧得作者具體而微、美妙卻不澀、雍容而自有氣度的行文風格,不但帶出了每幅作品的意念與精隨,也使我們領受了一種創意無限的聯想啟發--每每看到傳主以筆觸、紙質這樣極制式而有限的區塊做出無窮的變化,來增進對山水、風雲等氣韻、精神的廣袤而有層次的呈現,便往往感受到一種創意永遠不老不死的蓬發茁長。傳主最令我個人欽佩的,也正是這股股彷彿爆發不完的創造力量,一波一波地洶湧著,讓人驚豔,也教人羨慕。
傳主也透過作者之筆,給予每一位藝術創作者極有現實意義的鼓舞:「在創作的態度上,劉國松也公開提出反對『胸有成竹』的傳統思維,主張『畫若佈奕』。他認為傳統文人的繪畫,由於以臨摹入手,臨摹古畫一多,尚未下筆,胸中早已充滿古人構圖、用筆的固定模式,幾乎談不上創作。因此他主張『畫若佈奕』,畫畫如下棋,每走一步才能判斷下一步的走法和方向。沒下筆之前,沒有人能知道創作最後的結果是什麼?下筆之後,也是隨機充滿變數。因此,創作是一段探索、冒險的旅程。」前輩都如是說了,我們這些常常因為走偏了下一步而心生焦躁的後生晚輩又有何好怕呢?
本書另一平易近人的原因,還在於作者別出心裁、以劇情式的場景切入傳主的一生--傳主恩師朱德群先生忽然在籃球場上諷刺學生:「劉國松!大家都說你籃球打得很好,我今天看了,也不過如此而已!」以這令人驚疑之筆打開了每位讀者對傳主的好奇。而最後,卻又以一個臨場感十足、韻味兼具傳承意義的結尾結束本書、卻絕沒有擅自替傳主的藝術成就與生命結束的意思。作者寫道:
二○一一年三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的個展,又即將舉行。打電話到他家裡,鈴聲響過數響,轉到留言,劉國松蒼勁有力的聲音響起:
「你好!我們現在不在家。有事的話,請你留言。」
一個東西南北人,他的生命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他的作品成為文化資產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
「鈴……」
電話又響起。
「劉老師,我們可以邀請你來畫展嗎?」
那種生命力即使到了晚年依然強勁往前邁進的感動,讓這趟《水墨巨靈》的閱讀體驗畫上一個滿足的句點。之前,我們或許不認識劉國松,但是之後,我想我們都會開始學會關注這位在現代藝術史上創造不朽傳奇的水墨巨人。 |
|
|
|
編輯書評 / 遠景二號小編 / 回覆(0) / 閱讀(2410)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