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琳達的美麗探險 「我不是施明德附屬品」:《中國時報》報導《美麗的探險--艾琳達的一生》 【中國時報/邱祖胤/台北報導】2011.11.25
長期投身民主活動、觀察人權現狀的艾琳達(見左圖,劉宗龍攝),在台灣居住已經超過半世紀,她常被稱為人權鬥士、民運人士、比台灣人還愛台灣的美國人,她卻對這些稱呼感到煩不勝煩,尤其在她身上最難撕掉的標籤,莫過於「施明德的前妻」。因此,她決定站出來自己說清楚,出版自傳《美麗的探險─艾琳達的一生》。
艾琳達是美國人,七○、八○年代為台灣民主運動奔走,幾度被國民政府驅逐出境,目前在台北醫學大學任教。艾琳達說:「第一,我不是施明德的附屬品。第二,不要再說我是比台灣人還台灣人的美國人,而忽略我這個完整的人的想法。」
艾琳達說自己是個強悍的女人,但她說話溫和可親,就像個沒有殺傷力的媽媽,談到年輕時的白馬王子馬上變成情竇初開的小女孩,談到貓狗及親手編織的織品時,又展現無限的母性與柔情。
「我很難解釋為什麼會這麼執著台灣這個地方,但我從不後悔來到這裡做的每一件事。」她表示,身為人類學者、人權觀察者,想發掘不為人知的社會現象和在地文化。
艾琳達一九四九年生於華盛頓,後來因為父親到台灣擔任美國顧問團顧問,艾琳達十五歲就跟著到台灣過生活。「當時是六○年代,整個台灣氣氛很壓抑,記得雙十節的時候,十幾部坦克車在羅斯福路上奔馳,那個肅殺的氣氛很可怕。我就在想,這算什麼自由中國?」
對艾琳達而言,美國一方面在全球推廣民主價值,卻又在許多國家扶植獨裁政權,這種虛假的策略讓她感到不恥,也因此使得艾琳達關心台灣的許多不公不義。
近年對許多戰友失去初衷而感到沮喪,但她時時提醒自己拿出人類學的訓練,繼續進行社會觀察。「我將自己定位為歷史見證人,我已經超過六十歲了,沒什麼好怕的,我會持續講尖銳的話,繼續關注我所關心的事。」
「我是拋夫棄子的女人,無祠堂可依,無後代供奉,也許未來會有一間專供女鬼的小廟,裡面會有一個胖胖的白種女人,又像自由女神又像媽祖,人們會叫我番婆娘娘!」 |
|
|
|
作者書評 / 遠景二號小編 / 回覆(0) / 閱讀(2130)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