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叔青--隱於曼哈坦的鄉土心:《紐約世界日報》專訪施叔青 施叔青--隱於曼哈坦的鄉土心
【紐約世界日報/趙俊邁/紐約專訪】2012.3.15
著名女作家施叔青居住在曼哈坦第五大道附近,「我從住處可步行到林肯中心、卡內基」,因為這些藝術殿堂中的豐美盛宴,讓她暢快的過著「獨來獨往」、大隱隱於市的生活。
曾經,多少個冬夜,或在林肯中心看完歌劇、或於卡內基音樂廳聽完大師級的演奏,當離開劇場,走在寒夜的紐約街心,天際還飄盪著片片雪花,耳邊仍縈繞著堂內優雅或激盪的音符,這時,心中總充盈著熱火般的暖意;如此場景,常浮現心頭。為此,施叔青毫不猶豫的說:「我慶幸住在曼哈坦,全世界我最願居住的城市就是紐約!」
只因這兒有如一個花團錦簇的文化大園林,對醉心各類藝術的施叔青而言,有太多全世界頂極的戲劇、音樂、美術、演講、展覽,任她徜徉、供她滋養;她說:「幾乎每個晚上都有很多精采節目可選擇,而你只能選擇其一,放棄的比選擇的更多,我常感到不捨。」他是如此喜愛和眷戀曼哈坦「島」。
對施叔青來說,一生與「島」有緣:她生長在台灣寶島,17歲少女之筆寫出第一篇小說「壁虎」登上「現代文學」,從此排列在白先勇、王文興、歐陽子、陳若曦、王禎和等名作家之中;1970年與新婚洋夫婿赴美,先到夫家紐約,旋即轉往波士頓哈佛大學,陪夫婿寫博士論文,同時選讀該校暑期戲劇課程,後再回紐約,進入紐約市立大學杭特學院攻讀戲劇碩士,她在美國東岸的這個島上,全心擁抱西方藝術;而此生工作的精華期間,卻是在香港紫荊之島,1979年受聘香港藝術中心,擔任亞洲節目部策畫主任,種下「香港三部曲」寫作因緣;1984年提前退休專心寫作,1994年返台定居,離開居住17年的香江;直到2000年再度移居曼哈坦,在這個「島」上,她創作了大河小說「台灣三部曲」,2008年榮獲第12屆國家文藝獎,她是第一 位獲得此項殊榮的女性作家。
施叔青嘔心瀝血的以大河小說形式,為生長的土地歷史文化作了蝕骨透髓的描繪記述;這一本本厚沉如史冊的文字,也可視作她為自己多重的身份和層疊的生命,做了輪迴式的梳理。
70年代,從台灣到紐約,自鄉土色彩的現代文學轉到西方荒謬戲劇,施叔青內心世界與所處外在空間都承受著極大的變異,那段期間,也是她敞開胸懷吐納傳統東方文化和西方文明的黃金期,在紐約大學戲劇學院,她導演了一齣戲,竟然是中國的傳奇故事「王寶釧」,施叔青回憶著說:「為了充實內容,我還找夏志清教授借資料呢!」
「西方戲劇的養分後來如何融入、成為妳寫作的原料?」
施叔青回答:「80年代,我在香港寫的〈窯變〉、〈票房〉,就是寫一個場景,故事發生在固定的同一個時空,這可以說是受到舞台劇形式的影響。」
如是,若將台灣和曼哈坦同置於一個旋轉的舞台上,置身於其間的這位女作家,行行復行行30個寒暑,某一霎那間,會否有萬般情事發生在同一個時空的幻化之感?可也是千年一迴旋間,兩「島」如實如虛重疊難分?
「我覺得那是一種雙重隔離的氛圍,弔詭的是,這種隔離反而讓我更接近自己的鄉土。我在曼哈坦可以找到、接觸到更多老祖宗的東西。」她在大都會博物館可以看到珍稀的中國文化瑰寶,在亞洲協會和許多展演中接觸到以前未曾注意過的中國傳統藝術。
「你不會相信,20幾年前,觸動我第一次返鄉尋根的因緣,是我在13頻道公共電視台看到一段黑白崑曲〈秋江〉影片。」〈秋江〉是「玉簪記」中一折,描寫陳妙常搭船追趕小生潘必正,這場戲只有妙常和一艄翁兩角,其作工勝於唱工,尤其老艄公掌槳操舟,二人在舞台上隨波濤上下起伏、站立不穩的抽象表演,乃為象徵主義的極致,堪稱折子戲中一絕;她繼續說「我看了之後,心裡很悸動,原來中國早有超越時空的美學,我竟還千里迢迢跑到這學西洋現實主義?」
雖不似中國戲台上,一跨步就可穿山越水,而施叔青真的收拾行囊,轉身飛越重洋回歸原鄉了。
1972年回到台灣,兩年後她還致力於調查研究平劇、歌仔戲和南管古樂梨園戲呢!
1987年至1989年間,兩岸文壇尚未往來,施叔青就率先到中國走訪,前前後後訪談了張賢亮、莫言、韓少功、汪增祺、馮驥才、戴厚英等15位大陸當代著名小說家。她的心識是寬廣的,並非拘泥於本土文學的狹隘範疇。
千禧年,她和夫婿重新踏上曼哈坦,又是12寒暑過去了,如今施叔青有著看透風景的從容,或許,她更頃心於見山仍是山的禪定吧!佛學與學佛,是她在都會叢林中清澄宿業、得定開慧的自我薰修;此外,她還學太極、究易經、寫書法、作國畫;「很奇怪是吧?怎麼會在他鄉異域學自己老祖宗的玩意?這就是紐約的魔力啊!這個城市可以給我的太多太多啦。」
曼哈坦,對她是否真有如實如虛重疊難分的撲朔錯綜?「由於先生是紐約人,我完全融入此間社會,我是曼哈坦的一員,但我用中文寫文章;經常出席各種宴會或交誼場合,我自覺的擔起文化大使的任務,因此強迫自己多面吸收、學習更深邃的中國知識,這樣才能自信的回答、傳遞自己國家民族的藝術文化,雖然我與他們用同樣語言溝通,但又覺得自己是異鄉人;這是一種雖然很融入,但又感到隔絕的迷離情感!」
近幾年,透過禪修打坐,施叔青體悟出「身心安頓」的圓融自在;心安在哪,身就在哪,那就是家!
有了新座標,更能清楚的看見存在的距離,因這距離而更客觀,「所以,現在我可以用較寬廣、宏觀的角度對中西文化作更具高度的詮釋,而不致陷在其中。」施叔青補充:「這就是海外華人的第三隻智慧之眼!」
她不是那種安於木魚青燈的佛癡,她是消遙在紅塵繁華中的隱者,施叔青給自己的生活觀,做了總括性的定調:「我要很認真的遊戲人間。」
是,她已然洞澈「應作如是觀」的如實真諦! |
|
|
|
作者書評 / 遠景二號小編 / 回覆(0) / 閱讀(2310)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