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報導《罪與罰》 耿濟之譯本手稿遺失多年《罪與罰》重修出版 了遺願 譯稿在戰時下落成謎 原來是隨商務印書館遷台而流傳 耿生前無緣得見 外孫陳逸促成重新出版
【林欣怡/中國時報】2012.07.11
俄國文豪杜思妥也夫斯基名著《罪與罰》在台重新出版,讀者對這部經典不陌生,但這本書的翻譯背後卻是一番曲折故事。由五四著名文人耿繼之翻譯的《罪與罰》譯本,曾在中日戰爭中遺失,耿繼之一直到臨終前都掛念在心。不過,後來耿繼之的譯稿原來是隨商務印書館遷台而在台流傳,耿繼之生前卻始終無緣得見。如今,透過他的外孫陳逸促成,修改重出《罪與罰》,終於一圓耿濟之懸宕了八十年的遺願。
耿濟之是中國最早、也最大量譯介俄國文學的先驅,對兩岸影響深遠。他一八九八年生於上海,畢業於北京俄國專修學校,當時也倡導新文化運動,和瞿秋白、鄭振鐸等為知交。他畢業後被派往蘇聯任官職,工作之餘投入翻譯,他的譯本都是直接從俄文譯為中文,一九三九年因病辭職回國。
在中日戰爭的戰亂年代,他靠微薄的翻譯稿費養家,並與《良友畫報》主編趙家璧共同企劃出版一套俄國文學叢書。一九四一年推出了叢書第一部、耿濟之翻譯的杜思妥也夫斯基作品《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上冊時,轟動中國文藝界,被作家茅盾譽為「權威性的中譯本」。
然而戰亂中出版不易,而耿濟之在一九四七年因腦溢血辭世前,只來得及見到《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上冊出版。生前他最耿耿於懷的,就是交給上海商務印書館的《罪與罰》譯稿,在出版社遭日本人轟炸而遷走後,譯稿從此下落成謎。他幾度想重譯未竟,成為畢生最大遺憾。
直到二○○九年,旅居美國的耿濟之的外孫陳逸整理外公遺作資料時,才在台灣國家圖書館書目中,發現《罪與罰》譯本早已經在台出版。他專程來台,在國家圖書館協助下見到外公的所有譯著,於是決定將《罪與罰》重修出版,以慰外公在天之靈。
耿濟之在一九二○至四○年代,共翻譯了廿多部俄國長篇、六十多部短篇小說,台灣最早流傳的俄國小說,大多出自他的譯筆,也包括他所懸念的《罪與罰》。推測是一九四九年後,商務印書館將這份譯稿帶來台灣,六○年代起台灣方面陸續有不同出版社推出耿濟之的《罪與罰》,但因當時無版權觀念,有時並未掛名,也未聯繫過他的後代。
陳逸在序中感慨,找到了失散近八十年的《罪與罰》,外公若有知,可能「悲喜交集」。
陳逸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系統管理科學博士,現在美經營遊艇相關器材事業。他自習俄文,這次根據俄文、英文版重修《罪與罰》,傳承外公「語言必須隨時代推進」的理念,以新版符合當代讀者需求。
他表示,耿繼之對俄國人名的翻譯特別下一番工夫,主張忠於原著,不贊同譯文「中化」,因此不會出現中國典故與成語,有一種自然的「俄國味」,這也得益於他對俄國文學孜孜不倦的研究,以及在俄國廿多年的生活。
評論家傅月庵熟悉耿濟之譯本,他認為耿濟之是當時最出色、最用功的譯者,但翻譯需與時俱進,他的譯筆如今讀來不夠流利,因此樂見重譯出版。 |
|
|
|
作者書評 / 遠景二號小編 / 回覆(0) / 閱讀(432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