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我期待,妳的呼叫顯現:阮慶岳評《為何堅持》 七等生的精選集《為何堅持》,在張恆豪與遠景的合作下,令人欣喜也沉重地見到出版,這心情的複雜有如望見某美麗的明珠,終又能靈光再次迴旋面世,匆匆惚惚。
自二十三歲(1962年)首次在《聯副》發表小說,到1989年小學退休,七等生以質量浩大的創作,交織出戰後台灣文學(與世界文學)令人難忘也深刻、既獨自又綿密的江流,窺看全貌絕非容易。
初讀七等生,必然會驚異於他殊異的文字與敘述風格,進而更會感受到由此所建構起來屬於七等生文學世界的迷離。雖說不易解讀,還是可以從個體/群體與理想/現實的辯證作啟始,尤其早期作品,多半是以一個懷抱某種尚怔忡未明理想的年輕靈魂,在充滿制約與禁忌的群體與社會現實碰撞下,如何以文字呢喃的孤獨思辨記錄。
這樣的孤獨思辨,轉引到尋求哲學破解(尤其是西方哲學,譬如蘇格拉底、蒙田與存在主義),手法偏向現代主義色彩,神祕意象與象徵會忽然顯現,有如神啟或召喚,只是困局似乎並無真正出路,小說因而顯露略帶苦澀的憂鬱與隱晦,溝通也顯不易。
後期作品(可以張恆豪的「沙河時期」1974-1989為歸類)則逐漸將目光與思考,從原本已巍然成形的心靈描述,移注到對身邊的他者(尤其是細微的弱者),以及家鄉通霄的自然景物上,對生命的思索也從自我靈魂的解救,轉到對生命的本質與意義的探討上。此時,哲學已然不是唯一的救贖點,另一種不可名的隱約召喚逐漸浮露,氣息雖然悠悠,卻也溫暖可信,是一種與大地、記憶及生命連結的力量,有如母親般的寬大與溫暖,是比較近乎「類神學」的思索路徑。
這同時,文字風格也顯寬鬆自在,音樂感依舊強烈迷人,舒坦包容逐漸替代激憤對立;原本作為主要標誌的現代主義手法,見到更多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的介入。整體上自信也自在,對愛/被愛的探討,也越見形上色彩的交織。
尤其重要的,七等生小說似乎一直尋求的對話者,也就是他喃喃傾訴的佚名對象,逐漸浮露出來。這對象似乎是個介於戀人與母親間的完美女性,她持衡地關注、聆聽與接納著七等生所有期待的投射,並不歇地作出幽微卻不斷絕的回應,是個介於神/人與形上/形下間的主體。在本書前附了篇七等生的文章〈何者藉她發聲呼叫我〉,點出這樣一個永恆/完美他者的存在意義。
七等生的小說雖然多孕生於通霄,但旨意卻能跨乎時空,優美也能歷久彌新。在我喜愛的小說〈散步去黑橋〉裡,代表童年靈魂的邁叟(my soul),顯身回來與此刻的我重逢,一起散步探訪童年記憶的黑橋,兩人自在對談,流露對生命的甜美撫慰,撩人心胸。結尾時邁叟發現黑橋竟是白橋而慟哭,七等生寫著:
那座橋把河水經過形成的深的斷痕的兩邊接通了。看到這景象,我不再和邁叟爭辯是灰橋是黑橋,是木橋是水泥橋;真理在時間中存在,所以我讓邁叟盡情地去嚎哭慟泣罷。
能有七等生的文學,真好! |
|
|
|
作者書評 / 遠景二號小編 / 回覆(0) / 閱讀(326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