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訂單查詢登入網路資源
Plurk! 推到Facebook
 
首頁 / 書評
                   
2010年03月23日 18:12:17
讀《挖記憶的礦》心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記憶礦山
  人的記憶,是否也像一座礦山一樣,可能因為一段時間的不斷挖掘,不斷憑藉依靠,而使得礦源逐漸地稀少荒蕪?

  「挖記憶的礦」,其實是這本散文集中的一篇作品。

  這篇散文,從作者家鄉金瓜石的歷史與盛衰說起。曾經因為豐沛的金礦,而招來了大批大批的淘金客,原本偏僻的小鎮,因此繁盛了起來。這是這小地方第一次的高潮。

  然而繁盛終究有落幕的一天,這一天的到來,正是金礦絕源之時,沒了金礦的小鎮再也沒有繁華的本錢,礦場封閉,往常喧鬧的人聲都聽不見了。作者在這裡說了一句話:「無論是回到聚落餵哺鄉愁的我,或以遊客身分乍到此地的你,都沒福氣目睹當年淘金盛況。」這句話是會讓人好奇的,好奇現在的我們到底錯過怎樣的盛況,這個盛況竟是我們無法想像的。越無法想像,越對這曾經風光過的小鎮感到一股無法抗拒的吸引力。這是高潮過後,十分低落的低潮,卻也趨於平靜,平靜地餵養出作者祖父母的一代。

  而讓作者心生眷戀、不斷深陷回憶的,便是這一代所營造出的氛圍。這便是作者一直尋尋覓覓、依戀不已的金礦。

  但另一波震盪了天地的高潮,很快又掀起了。這具破壞性的高潮,並非直接衝擊這樸實的小鎮,而是直衝作者本身而來。搬到外地,在繁華城市工作,生活壓力,與家人之間永不協調的衝突、不諒解,都像是那些摧毀山頭的炸藥一樣,毀了作者平靜的思緒,逼她挖出那些珍貴的記憶金礦,一邊在現實中痛苦掙扎,又一邊懷想著家鄉過去的好與樸實。最後,這些記憶金礦,會不會也像金瓜石一樣,在現實的壓逼下,將有挖完、絕源的一天?

  就像〈美好〉中,那在城市中貼了第N張的啟事:「正確的日期不詳。某年某月某一天,都有嫌疑是健忘的開端。」很多重要的事,想要想起、挖起,但是城市、工作、競爭不斷的壓逼,終將使人精疲力竭,再沒力氣去發掘深埋在心中的那些寶物?

  在其他篇章中,的確會讓讀者感受到這樣的無力感。我們也生活在城市中,我們的心或許也有寶藏,這寶藏可能不是家鄉,而是對某一種東西的執著與緬懷,因人而異,但是我們的確會遇到這樣的瓶頸。當每人心中的那座金山也快荒蕪,妳會怎麼做?

  作者選擇了回鄉。她並且在〈挖記憶的礦〉中留下了期許。曾經,她以為家鄉最安全、最平穩的街上,也曾遭受過颱風水患的肆虐,死了不少人,也毀了不少家,但一切都過去了,這條街終究以安全、平穩的姿態出現在讓她眷戀的童年時光中,曾經的風波,會是眼前的太平。那麼眼前的風波,會不會也是未來的太平?這是否暗示荒蕪也會有重生的可能?就像這小鎮一樣,繁華過,沒落過,但沒落的她卻又成為一個大人出社會後最依賴的憑靠,不斷地在進行循環的。

  所以,我們是不是也要對這荒蕪抱持樂觀的信念?它終究會回生的。就像作者在這篇文末說的:「望著手裡的礦,答案變得似乎不再那麼絕對了,如立在掌心的礦,我必須勤於清洗、擦拭,把它放在日頭下,接受陽光和風的照拂,如此它就有了金碧的色澤。」

  而這段話的隔頁,便是一張山城裡某座山頭的留影,即使是黑白的,也看得出那日的陽光如何充沛,將這山頭撫得輪廓分明,完全能成為這段期許的一種具體寫照。

  老實說,這本散文集是沉重的,讀起來很少是歡快的,總是被作者的鄉愁、被作者的過去、被作者眼中的城市給壓得沉甸甸的,除了寫家鄉,才有那麼一點開朗的顏色(其實這顏色也不純,因為作者總是怕它失去鮮豔,甚至是預知它會失去鮮豔,而沾染了一點點的灰。)。但是看完每一篇之後,會發現它們也是在進行著上述的這種循環,深信著會重生、會重染上金碧的色澤,緊扣著作者心中最誠摯的期許,然後繼續走完未完的路途。

  希望這種舒緩、開朗的感覺,是真實的,並且久存。

  這本散文總給人深刻的感覺,這不只是文字本身的功勞,喜歡用第二人稱述說,使妳有親近感、如身歷其境似的。另外,更是因為這本書奇妙而精緻的編排方式。普通的散文集,是很制式的、像教科書一樣的,滿滿的都是文字,使人喘不過氣來。但是這本書卻在文字給人的感覺舒緩的時候,它自己也很配合地律動著。這使人感覺它是有呼吸起伏的,它是配合著內容而織造著自己的生命,使它不單純只是一本書面的載體。視覺與文字的互搭,不但能相融合,更能達到這麼好的效果,使我很驚豔。

  比如〈挖記憶的礦〉,那最後一頁的留白以及獨守的照片,便是給了人一種豁然、光亮、有種走出去的感覺。這是一例。

  還有一例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美好〉的最後。當繁忙的都市人決定放慢腳步,依循逐漸回流的線索,找回自己失去的寶物時,作者這麼作結:

  「整裝行李之際,發現那些銷聲匿跡的東西,絕版紀念幣、借來的手機……,還有身分證,竟完好安置抽屜、大衣口袋和保險箱。望著對面新建好但還沒人入住的高樓。一格一格暖黃燈光。生意清淡的滷味攤。賣燒肉粽的叫賣聲。星羅棋布的招牌海。攜手拎著熱騰騰宵夜走出豆漿店的老夫妻。在忙得焦頭爛額的每日每夜,自己終究還錯過什麼美麗的風景?你怔忡了起來。」

  而這段作結的文字,就用淡淡的反白色澤,輕悄悄地烙印在全黑的紙頁上。寬疏的版面,讓人在緊湊中鬆了口氣。黑漆中微亮的字體,竟有那麼一點像文字中說的「一格一格暖黃燈光」一樣,讓人覺得溫暖,像寒冬中家人圍爐吃火鍋的那種深入心坎的溫暖。當然,也有一種走盡黑暗,總算看到那出口的安然感覺。

  另外,〈如初〉最後結尾的版面編排,也是我所喜愛的。前面所敘述的,是一段波瀾不斷的情愛,讓人憤怒,讓人無奈,但是作者的文字最後導入了諒解,於是版面先送了半頁的空白,再等讀者往下一翻--

  是一片平靜、美麗,包容天空、包容崎嶇海岸的大海。那一刻,相信每一個讀者的心情都是很平靜、安和的。這樣的編排方式,真的是這本書最好、最棒的特色了。

  除了寫家鄉,作者還寫城市,在這本書裡,不但看到身為城市人的陰暗面,還看到了不斷在城市與家鄉間掙扎的人,也就是作者。如前所述,這樣的文字是沉重的,這樣的故鄉是普遍讀者難以進入的。而我便是那普遍讀者,是一個從小就生長在都市的孩子,對我來說,城市就是我的故鄉。是否因為我並非一個有其它歸宿、其他依靠的人,因此不大能融入作者的祈求以及悲傷?

  在寫這方面的內容,我較喜歡〈美好〉與〈單人雙城〉兩篇。〈美好〉裡的每一句話,的確寫中了每個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之弊病。但這文字是舒緩的、平易近人的,它由狹窄走入,而逐漸開脫,讓置身在黑暗中的人看到那一格格暖黃的燈光。這燈光的溫暖,又是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的,而非作者一人獨享,使這由鬱悶而轉化成的開朗,可以很直接地、很輕易地走入讀者心中。

  尤其喜歡其中的一段論「寫信」的話語:

  「望著信封上各有千秋的字跡,試想這封是緣於哪位朋友的問候,那封又是出自誰的關懷,雖非百分百精確,但猜對了總令人喜悅好些時候。多半依循字跡你常能猜著寄件人姓名,即使遇著罕見字跡,也能藉由地址進而得知發信者是誰。有時碰到似曾相識的字跡,但未書明地址的信,你就觀察郵戳或郵遞區號,仔細推測是久未聯絡的誰捎來音訊。

  闔上日記,閉起雙眼。你試想若當下遇到地址和郵戳不符,分明書寫樹林的地址怎會印記淡水郵戳?你便猜必是朋友生性風雅,突然起了看夕陽的雅興,所以攜了寫沒幾句的信箋,趕赴淡水,就著落日餘暉,譜下一行行聽風的歌,以海味封緘,投寄,才有如此奇妙的組合。

  ……

  你絕非討厭電子信,只是更渴念那辛苦翻越千山萬水的書信,從字裡行間讀知寫信人是否安好?指望每一枚郵戳,聽它輕敘心繫的人走訪到地球的哪座城?經年累月下來,從手寫信,你學得由字跡變化分辨寫信人落筆的情境。有次收到小學同窗的信,談到這些年轉戰職場的辛酸,成敗。他的字跡時而潦草,時而無力,好比冬眠的蟲。記得離開校園不久,那時他對未來滿腔熱血,事業堪稱有成,寫給你的信字體純熟飽滿。原來字跡也有喜怒哀樂。得意,如凱旋歸來的將軍;一不小心失了意,便如風中殘燭。」

  這裡用「信」,縮影了城市現代人所缺乏的東西,而那些東西是美好的,我們也曾經擁有過。作者用簡單卻貼切的文句,一步步引領著我們去想,我們是否也在這繁忙的生活中,丟失這麼一些可貴的心情。當然,我也想起了我曾經擁有過的手寫信、手寫稿的珍貴。

  另,〈單人雙城〉,很特殊,由兩條主線及兩個我同時書寫。一個是小鎮的我,一個是城市的我。當然,在城市與小鎮雙線並行時,依然是以鄉情為主,文字仍然是眷戀著故鄉的。但很難得的,觀感不再是一面倒了,終於有了那麼一點想與城市和解的感覺。

  「我不準備代它辯駁什麼,也許蜻蜓點水投影在它眼眸的你,來不及發現它可取之處,天未亮就置身冷風裡打掃馬路的清道夫、消磨塞車煩悶的公車詩文、能在同一個時空,分享同一場雨,喝著同樣熱拿鐵的我們。

  ……

  不管肉身居所為何,只要心在哪裡,根就紮在哪裡。我才明白人一旦有了歸屬,就不會是隨波逐流的浮萍,即使體內流有吉普賽人血液。假若可能,我也想在你的城住上幾載,過一種簡樸的生活,即使那裡各方面資訊不及我城先進,但如你所言,生命有隨遇而安的彈性,遇方則方,遇圓則圓。」

  老實說,我一直是希望看到作者可以與城市和解的,為城市說一些話,城市不見得是那麼不值一提,撇開那些方便、科技、快速不提,它也是人所住的地方,也有人的情、人的暖。或許,當然,它絕對沒有人們心目中的原鄉好。即使這篇文章依然偏向了家鄉,卻沒有那麼陰暗而沉重了,讓人不禁緩了一口氣。

  最後,作者的寫情,尤其是親情,是值得一讀的。寫家鄉,便會寫到與祖父的情誼,這樣的情,幾個畫面,就讓人暖了心,也讓讀者為這有人存在的「家鄉」之逝去,能感到心傷,因為人的感情是具體的,可以容易感同身受的。

  那是〈遷徙〉中的一段話:「一天,晚飯過後,阿公喚我到客廳,用手指向矮几的童話書和黑松汽水,說給我獎勵。好久沒看童話,喝汽水的我,樂得手舞足蹈。那天,我的國語習作上首次得了五顆紅蘋果。讀書,幾乎是長者認為日後有出息的憑證。經常,看完臺語新聞,關掉黑白電視,霧茫燈光下,阿公弓起背脊,專注削我隔天要用的鉛筆。須為三餐茹苦,不能求學識字,與文字絕緣的年代,他只能藉由削鉛筆,一刀一刀雕出屬於他的文明。」

  〈破冰〉寫的則是祖母情。其中的意象、情緒之高潮起伏、前後呼應、扣題,都讓這份情感昇華至完美。全文扣著那張紫色千元紙鈔而走,那張破舊的紙鈔,是一個對環境無能為力去改變,卻仍想對自己最疼愛的孫女付出些什麼的老人的執著。它的命運起伏不定,如同文中的你與祖母之間和善與淡漠的相處關係。它的消失,是因為叛逆與不原諒。它的重現,是對她過去祝福的接受、懷念,以及對往事的所有諒解。所以破冰的夢再現,消融了冷戰的冰,使溫暖的海水流動,期許人與人彼此間的交心也能如此,讓心中的快樂能躍出水面,歌唱。

  而〈暗記〉也是一篇親情佳作,寫的是兄弟之情,其架構、轉折、意向之運用,再灌溉以充沛的情感,使它也成就為一篇讓人唏噓、悲傷,卻很感動的完美。

  不知道作者現在是否還生活在這座城市中,靠著緬懷、依賴她對家鄉的回憶,在忙碌、壓力中掙扎著。不管怎麼樣,希望她都可以走過荊棘,在一片綠意盎然的大地上,盛開為一朵大方美麗、自在毫無拘束的百合。
編輯書評 / 遠景二號小編 / 回覆(0) / 閱讀(1854)
為故土招魂:蕭義玲評《遺神》 / 遠景二號小編
穿梭正史稗史,吳鈞堯《遺神》描述金門諸神--新網新聞網報導《遺神》新書發表會 / 遠景二號小編
島與神的命運、歷史,及其暗角——吳鈞堯談新作《遺神》:《自由時報》專訪吳鈞堯與《遺神》 / 遠景二號小編
70歲寫傳奇 她揮灑20年安養院人生:《聯合報》報導《一起幸福到老:安養院的流轉人生》 / 遠景二號小編
台灣民主之父郭雨新,一生行跡出書:《自由時報》報導《台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 / 遠景二號小編
因我期待,妳的呼叫顯現:阮慶岳評《為何堅持》 / 遠景二號小編
+more
九歌兩百萬小說獎人氣得主離畢華,出版新作,與詩文畫一塊簪花、行走人生 / 遠景二號小編
讀《黑暗中的彩虹》心得:默默付出的台灣之光 / 遠景二號小編
讀《我們在行愛的路上》心得:如果每一家醫院都能像屏基,就不會有那麼多爭吵 / 遠景二號小編
讀《上海工作 下海生活》:最沒有偏見的偏見 / 遠景二號小編
讀《尋畫: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扛著頭顱行走的革命者 / 遠景二號小編
讀《俄羅斯套娃》心得:大膽地解剖.完滿的舞動 / 遠景二號小編
+more
自來水 / 遠景二號小編
石化工業 / 遠景二號小編
持之以恆 / 遠景二號小編
你死我活 / 遠景二號小編
績效獎金 / 遠景二號小編
故宮博物院 / 遠景二號小編
+more
書單/訂購單下載讀者信箱
網站地圖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