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山地圖》心得:後山的史詩印記,值得五星推薦的小說 「生命裡不能沒有故事,沒了故事,生命就剩下乾枯的飲食拉撒了。故事裡不能沒有意味,沒有意味的故事,就像庸俗廉價又過期的化妝品,用了讓人倒胃,渾身都不得勁。所以我們需要有意味的故事。」
這是為本書作序的林世奇先生的話,光看序就已經開始期待一部好小說了,事實上,何英傑先生的《後山地圖》的確是一部富涵意味又深具故事性的精采小說。
它的好看不但是文筆的好、故事的引人入勝,更重要的是作者用他長期登山的經驗來寫一部關注山中原住民文化及歷史的小說。就像陳雨航先生說的:「他嘗試以這支民族的立場和角度進行創作,努力免除成為漢族意識形態的腳注。」尤其我們現在身處的當下,正是強勢文化凌駕於弱勢文化的上頭,弱勢文化要不就順應強勢文化,不然就獨守一方,抗拒變化、前進,而被外人看成是墮落的一族。
每當有人用「蕃仔就是蕃仔」的口氣來鄙夷這些台灣原住民時,小編雖然不會說話,可是心裡總會想蕃仔如果永遠活在山上就不會被這麼瞧不起了。每個人、每個族群都有自己適應與發揮的生活空間,用結果來評判一個民族的價值很不公平,中國人、台灣人都知道西方文化所帶來的這種壓力,為什麼不能將心比心,阻止自己用這種壓力來對待這些原住民?
小編相信那些時常鄙夷原住民的人看完了這部小說後,應該會改變態度,因為那些努力在山上生活的人們,那種面對自己、他人、事物的態度可能比一個高薪上班族還要踏實、認真。而他們對待那成片原木山林的恭敬如同在侍奉偉大的祖先與父母,更不會讓某些人說出台灣山林開發過度都是原住民的錯這種話。作者站在原住民的角度來看他們的文化、歷史與重重困境,是一部真實到像紀錄片的小說,有血有肉,會為這部小說掉下的眼淚不但是真的的,而且還會有第二次。
本書取名為「後山地圖」,讀了序、讀了作品文字後,小編發現「地圖」這個名稱涵義很大。
台灣剛被日本統治之初,日本不斷派遣調查隊進入後山勘查地形並且繪製地圖,不但是為了圍剿「生蕃」,更是為了奪取後山豐富資源所做出的經略與規劃。這張地圖對當時後山各大部落無疑是比槍械、砲彈更具威嚇力的「武器」,這張地圖讓善於利用地形打游擊的原住民勇士無所遁形,小說中一場比一場激烈、血腥的戰鬥就是從這張地圖上打出來的。
可是到了後來,它卻象徵了這些居住在後山千年的原住民部落面臨現代化逼近的一個應變方向,這張地圖不但讓外面的現代文化進駐了山林,更將那些原住民年輕的一輩給帶了出去,去被那現代文化鄙夷、折磨、榨乾……然而卻也同時為原住民開啟了一個向上挺進的新視野。
這張地圖的出現對於這個民族到底是好是壞,小編這個「漢人」也無法妄下評斷,只能說作者很厲害,他賦予這張地圖許多意義,如同林世奇先生在序中所說的:「史地的知識,當然還不能算是人文素養,重點是怎麼看、怎麼用這些知識,還有,怎麼決定人的價值,和怎麼做。」達哈也老是想起死去的父親博庫斯的遺言:「殺人不勇敢,做對的事情才勇敢。」或許看待這張地圖也應該用這種態度去面對,而非一味地排斥。如何用它來做出對全族都好的事情,才是它真正的價值。
另外,想特別提一下作者在本書中所使用的特殊筆法。作者在《後山地圖》中利用了兩次的倒敘手法。首先開篇先寫一群從台北來登山尋找古道的學生,遇到了已年老的依娜──本書女主角,依娜藉由這條古道的點題進而回想起昭和六年所發生的一切。這是一個樸實的寫法。
然而在這個倒敘手法之中又寫出了另一個倒敘,作者運用這個倒敘來寫當年日本圍剿生蕃的慘烈戰爭。在以依娜為主的這個倒敘中,我們已經知道那場戰爭的慘痛記憶,達哈的父親也是在這場戰爭中被日本人給害死的。雖然事情發生過了,十八年也過去了,可是當作者再次用大篇幅詳細敘述這段過去的記憶時,會有一種很詭異的緊張感,小編發現自己會排斥它,我不想讀它,但那故事性濃厚得又讓人不肯輕易移開視線,我們於是只能在心中祈禱,那些密謀從來都不曾誕生過,希望這些殺人的事情根本不曾發生過最好。
作者不但以極寫實的筆來描寫刻劃這場戰爭,也巧妙地利用讀者這種微妙的心靈轉折帶出大家對這場戰爭的不忍感受。
記得小編是在大學的時候看完這部小說的(上通識教育的時候看的),看完之後,馬上和同學說:「原來好看的小說不止是那些風行全球的翻譯小說,台灣也有好看到值得五星推薦的小說,只看你有沒有這個運氣可以發現而已。」 |
|
|
|
編輯書評 / 遠景二號小編 / 回覆(0) / 閱讀(1900)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