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訂單查詢登入網路資源
Plurk! 推到Facebook
 
首頁 / 書評
                   
2010年04月28日 10:00:28
讀《安格爾的小提琴》心得:令人驚豔的巴黎新視角
  這本書還未成書前,有閱讀過它零星的電子檔,沒有順序,沒有圖片,揀到就讀。結果,沒有什麼感覺。因為單看這樣單篇的文字,其實會發現作者敘事的缺陷--過於平淡。

  但書的組合與完整性所帶來的神奇力量就在於此。當我幾乎忘了曾經閱讀過這位作者的文字時,這本完成的書來到了身邊,一頁一頁地翻看下去,一個有目的的聯貫敘事,一個自成意境、涵意的圖片組合,使得作者那獨具魅力與特色的視角也呈現了出來。頓時,平淡的行文風格也成了必要條件,它反而讓讀者更專注於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核心,而非花力氣在消化雕琢複雜的文字。所以,我推翻了我之前對它的印象--絕對不是一杯白開水。

  本書之所以叫「安格爾的小提琴」,由來在〈絲襪雞尾酒爵士俱樂部〉。據說這個安格爾其實是一個新古典主義畫派的領導畫家,然而他一生真正鐘愛的並非繪畫,而是拉小提琴。所以法國人就有了「安格爾的小提琴」一語,泛指一個終其一生的嗜好,但是不以此為生。在本書的第一部裡,作者便想藉著這個「安格爾的小提琴」精神,來介紹法國人的人生態度--我覺得那便是「快活」,衣食可以無憂,但人生又不單純只是吃喝拉撒而已,還有更有意義的事可做。而她所介紹的特色篇章之主題,其實也扣合著這個人生態度,如做巧克力的尚保羅、熱愛絲襪魅力而開了雞尾酒俱樂部的利魁、為自己崇拜的文學家而開設文學酒吧的艾札菲耶,以及愛書成癡的傑哈等等。這些人都因為這句「安格爾的小提琴」而具備了獨特的生活魅力。

  雖然本書的重點不在此,但是我喜歡這個「安格爾的小提琴」精神,無形中,好像就是能夠受到鼓舞,更積極地去做一些人們可能認為吃力不討好、但自己卻可以從中得到滿足的事。我相信每個人的人生都會碰到這樣的事,因為害怕外人眼光與評價而忽略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甚至順從了群眾的意願洪流。那麼,這句「安格爾的小提琴」更應該要像護身符一樣,時常佩掛在身上,時時提醒自己的人生走向。

  其實,這本書也可以算是作者個人的「安格爾的小提琴」,她不以此為生,但是她做了她真正想做、想付出心力去關懷的事。這件事在我看來,就是關注巴黎社會的低層階級,作者不稱他們為遊民或流浪漢,而是「無固定居所者」。

  這本書真正吸引人的特色就是這個主題的關懷。一般人寫歐洲、寫法國、寫巴黎,不外乎是主力取材它那浪漫優雅的人文風格,導致讀者常常會被誤導,以為歐洲沒有窮人,大家都過得快樂又休閒。但長年旅居巴黎的作者寫這本巴黎的生活卻不著眼這個層面,第一部雖略提了幾項,但作者所用力的部分卻在第二部「啟蒙運動思想˙人性之光˙光明」,對「無固定居所者」的書寫與關心。

  大部分的篇章裡,她對無固定居所者的遭遇並不吶喊、不道德演說,只是發揮那平淡文字的功效,像她的相機一樣,平實忠懇地記錄下他們的生活以及心聲,卻無形中完整地帶出了那份無奈的心情,被社會遺棄的悲傷。

  〈地鐵故事〉是這個主題的開端,開篇就藉雷鬼暴男的真實行徑為無固定居所者的境遇發聲:「你們這群懦夫!雜碎!誰敢站出來反對這個制度?我蔑視你們!」接著羅列出作者親眼目睹的真實案例,尤其是那賣報的失業男子,他那奮力叫賣的聲音透露出他極想自力更生,可是當新的一批乘客湧進來,那埋首於自身事物的漠然卻將男子的存在視為無物,男子猶如身處荒原,無人可求助。作者最後下的結語叫人心痛:「男人奮戰至最後一寸土地,眼中殘餘的火光,在抵達這節車廂盡頭的那一瞬間,終於完全熄滅。」這賣報男子,也讓我想到最近都會在捷運站附近徘徊賣雜誌的遊民。

  接下來,作者的視角漸漸由遠拉近,終於更切實地定格在當事人身上,她的一個朋友,也是無固定居所者,〈拉丁區的教皇〉貝諾瓦。先說〈拉丁區的教皇〉的開篇,其實滿教人印象深刻的。首先,是〈拉丁區的教皇〉的篇名頁,沒錯,那睡在長凳上的人便是主人翁貝諾瓦,那該是落魄的一個感覺,可背後卻搭了一片柔和如春天景色的綠葉壁紙,頓時讓人生了一個錯覺--以為有著蓬發髮鬚的貝諾瓦其實是一個生在天境的天神,在溫暖舒適的地方午睡。再配上「拉丁區的教皇」,更有一種教人錯亂的反差感覺。而讀完全文,更覺得或許真如作者所認知的,他們雖身不由己,但他們也不如世人所認為的,是完全一貧如洗,至少心靈比他們以前還來得富裕,因為他們知足。而我們卻尚在金融風暴中跌跌撞撞,深怕哪一天會跌入一無所有的淵谷中,怕東怕西,結果不論是滿足身體還是心靈的事物,最終都得不到。

  而在〈拉丁區的教皇〉的開頭,作者也寫了這樣一段插曲。她向賣帕尼尼的薩伊德買了三明治,談到了他的生活與工作,這個資深的帕尼尼達人這麼抱怨與讚美他的工作:

  「我們一共有三位員工,我是店長,也是裡面做得最久的,但並不擁有這間店。怎麼說?賣的多,我的收入才會增加,否則,就只有底薪;而底薪真的不高。」他停頓了一下,掐指算了一算:「十五年,不,有十七年了。不知不覺,這份工作我竟然做了十七年了。」說到此處,薩伊德有點感傷起來:「這份工作從早到晚都得站著,而大部分時間裡,我連喘個氣、歇個腿的機會都沒有。有時候,我真受夠了!」

  「辛苦啊!」我心有戚戚焉地附和著,也不由得問他:「這麼辛苦的工作,收入又少,會不會考慮換個工作?」

  他深深地吐了一口氣:「這我倒沒想過,我還挺喜愛這份工作的,還可以跟學生們聊聊天。而且,我們的三明治賣的是新鮮、品質!又非常便宜!十五年來,價格也完全沒調漲過……」

  「是啊!這幾年來,每到這區,我總不由自主地繞到這裡來買你的三明治。」

  聽我這麼說,他臉上陰霾盡掃,霎時變得容光煥發,還以充滿驕傲的口吻說著:「兩塊半歐元,你就可以買到一條全巴黎最好吃且最便宜的義式熱麵包。」

  這實在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們平時不也是這個樣子嗎?談到工作,就有滿肚子的苦水要吐,當人家說既然做得那麼苦,為何不放棄呢?然後我們便會趕緊否認,並且急著讚美、自豪自己工作的好與獨特。這似乎又是一種與「安格爾的小提琴」相似的人生態度。人生就是這樣,雖然不完美,但卻又教人無法完全放下、放棄。

  這個小插曲放在〈拉丁區的教皇〉開頭,似乎有多重用意。樂觀一點,可能想表達其實無固定居所者也是用這樣的看法來看待自己的生活,而非像外人那樣覺得極度可悲,因為在貝諾瓦身上,其實看不到自怨自艾,除了寒冬難熬之外,其實他反而比以前更享受生活。但悲觀一點,或許作者是想表達有工作的幸福,對照那些居無定所的人們而言,即使微薄也還是一份收入,可以過著不被人蔑視鄙夷的生活。

  接下去的〈週四 二十一點三十分〉,又是無固定居所者的系列書寫,只是視角不同,是藉藝術的普及與否的課題來做出關懷。如同第二○四頁的那幅照片,作者說:「我以紅、藍、白三種顏色的椅子,以及圓桌會議的形式來彰顯與凸顯出法蘭西共和國標榜的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團結。」作者開篇就先說,她不贊成那極為勢利的藝廊X先生的論點,她不認為藝術只是少數有錢人才玩得起的,藝術應該是可以普羅大眾,讓大家一起分享的。所以她就舉了這堂週四寫作課做為例子,從這堂專為無固定居所者開設的寫作課中,作者觀察到平民甚至是貧窮者,也是有分享藝術的天分及權利。而最重要的是天分,天分不是說你比較有錢就會有、你沒錢就沒有,那藝廊的X先生的說法不過是有錢人在附庸風雅罷了。從這個視角中,作者又為無固定居所者的生存權利做了極有效的平反。

  最後一個章節〈聖誕快樂〉,這個篇名作為總結,看起來還不錯,有祝福、期許的感覺,然而作者卻又做了一個與「聖誕快樂」相反的論述。她說:

  聖誕節對基督徒而言,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在這一天,透過紀念耶穌誕生,來效法神對世人的態度,以慈悲、憐憫之心、愛別人、寬容別人,讓每一個人在二十五日那天,都能得到照顧、憐憫與寬恕。

  然而我在聖誕節這段期間所見到的,無論是法斯娃眼中的聖誕節只是另一個消費主義社會裡的群眾大拜拜,或者從藝廊老闆X先生對待努伊這種『無固定居所者』的態度,使我領悟到--人的本性並不會因聖誕夜而有所不同……

  這些人間景象所顯現出來的,不僅是一個失去了意義的聖誕節,簡直與其原意背道而馳。

  「聖誕快樂」的祝福因為這段譴責,而沉重黯淡了下來。以此篇作結,足以令人警戒與深思。
編輯書評 / 遠景二號小編 / 回覆(0) / 閱讀(2787)
為故土招魂:蕭義玲評《遺神》 / 遠景二號小編
穿梭正史稗史,吳鈞堯《遺神》描述金門諸神--新網新聞網報導《遺神》新書發表會 / 遠景二號小編
島與神的命運、歷史,及其暗角——吳鈞堯談新作《遺神》:《自由時報》專訪吳鈞堯與《遺神》 / 遠景二號小編
70歲寫傳奇 她揮灑20年安養院人生:《聯合報》報導《一起幸福到老:安養院的流轉人生》 / 遠景二號小編
台灣民主之父郭雨新,一生行跡出書:《自由時報》報導《台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 / 遠景二號小編
因我期待,妳的呼叫顯現:阮慶岳評《為何堅持》 / 遠景二號小編
+more
九歌兩百萬小說獎人氣得主離畢華,出版新作,與詩文畫一塊簪花、行走人生 / 遠景二號小編
讀《黑暗中的彩虹》心得:默默付出的台灣之光 / 遠景二號小編
讀《我們在行愛的路上》心得:如果每一家醫院都能像屏基,就不會有那麼多爭吵 / 遠景二號小編
讀《上海工作 下海生活》:最沒有偏見的偏見 / 遠景二號小編
讀《尋畫: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扛著頭顱行走的革命者 / 遠景二號小編
讀《俄羅斯套娃》心得:大膽地解剖.完滿的舞動 / 遠景二號小編
+more
自來水 / 遠景二號小編
石化工業 / 遠景二號小編
持之以恆 / 遠景二號小編
你死我活 / 遠景二號小編
績效獎金 / 遠景二號小編
故宮博物院 / 遠景二號小編
+more
書單/訂購單下載讀者信箱
網站地圖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