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台灣人」三部曲之一《沉淪》心得:詳實的客家地貌與對土地的真實感情 前兩年看「一八九五」的時候,因為那太過好聽、太過震撼人心的電影配樂,結果在黑漆的電影院裡哭得淅瀝嘩啦,回家馬上寫了千言心得紀錄這感動。然而事後在普通的電視螢幕再重看一次時,卻可以很冷靜的看到這部電影的缺陷。可見,只要上電影院看片,什麼片都好看。
可以了解「一八九五」或許是限於片長時間,還有票房的考慮,所以相當俐落地以夫妻的深切之情愛切入這場乙未戰爭的起始。在電影當中,常常會在夫妻恩愛的畫面之後,馬上看到義民們突然氣勢激昂地拿著兵器高喊打倒東洋蕃、保護土地的口號,乍看好像很理所當然,但就是覺得這些口號裡面的感情不充足、乾乾癟癟的,以致於在其他沒有立體環繞音響加持的地方觀賞此片,觀眾的心情並不會跟著提起勁打東洋蕃,甚至覺得他們只是在農閒時逞血氣之勇而已。
然而,當然不是如此。若不是被逼上絕路,被祖國背叛、拋在這汪洋孤島上,任一個陌生而霸道的民族來接收統治自己與先祖辛苦開墾經營的家園,哪個百姓甘願離開自己的土地,放下熟悉讓人安心的農具,拿起武器去拋頭顱灑熱血,人世從來沒有像武俠小說那樣輕易動起拳頭刀劍。若不是對這塊土地有很深很重的認同與感情,是做不出這樣的犧牲的。
之所以會談到「一八九五」,是因為《沉淪》所講述的時空背景,剛好與之重疊。
鍾肇政先生著名的「台灣人」三部曲,主要是寫台灣人受日本統治的這五十年歷史,而視角則以這同為客家人的陸家幾代人物作為主軸。《沉淪》是第一部,正是這五十年的異族統治的開始。將這個故事取名為「沉淪」,就可以知道作者對這一段歷史的觀感與看法──台灣在大時代的動盪下沉了下去,台灣人失去了自主的權利與自由。
在《沉淪》中,主要人物分為老中青三代,最老的一輩是當家的信海老人與跟了陸家一輩子的忠實長工阿庚伯,中年一輩的則是信海老人的三個兒子仁烈、仁智、仁勇等人,而青年一輩的,則是烈、智、勇三人的兒女以及大房、二房的親屬子眷等,年紀大概都不超過二十歲。
而故事發生在現今桃園一帶的客家庄,劇情的鏡頭始終關注著這家大氏族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們賴以為生的可親土地,因此本書不但詳實周全地將傳統客家庄的日出作息與製茶產業以生動如有畫面般的文字表現出來,更以明確的方向路線將百年前桃竹苗一帶的山景地貌刻劃完全,使小說本身就含有史料的追溯價值。出身在客家家庭的人看這部書,就會相當親切了。
不過,在這部小說裡頭,也有一些如前所提、類似「一八九五」的血氣之勇,突然灌進了那一輩二十歲不到的年輕人的胸膛裡。可以看出,他們對於戰爭、對於與農具截然不同的武器、對於不同以往平淡的高潮日子,是相當好奇而想去探觸嘗試的,如十七八歲的綱崙與綱嵩,老是氣憤地呼嚷著要去殺日本蕃,好像這樣才能消滿肚子的氣。
問題是,他們想要守護的是什麼?對於農事顯然不太熱中的她們,對於土地的依戀並不深。若說真有些什麼想要堅持的,大概就是他們新萌芽的愛情,情愛的主題在本書出乎意料的描繪頗多,而且正巧都聚集在綱崙與綱嵩這兩個小夥子身上。但如果只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就激起了殺日本人的憤慨,那他們這群人便流之於幼稚與膚淺了,而這本以他們為主軸打轉的作品也就失去經典的意義。
好在小說因為篇幅可寬可大,因此便有比電影更優勢的縱深探入機會,去加強內涵。而且作者這樣刻劃這批勇於奔赴前線的熱血青年,不只是為了忠實地表現出年輕人的敢拼,更重要的,或許是要襯托出老一輩人的憂慮煩惱的厚重,以及他們在這樣矛盾痛苦的心緒裡,最後仍決定出山去打日本蕃的決心下得多麼沉重,而且,堅定。跟那種突然一熱的血氣,完全不同。
這本書真正要去體會的,是這群陸家長輩的心情。在故事開頭,作者花了極長的篇幅,以一種尊崇與感念的口吻訴說著陸家先祖榮邦公冒險渡海來台打拼事業,以及下一代天貴公離開城市、進入荒僻的山野裡開闢莊園的事蹟。因為知道一塊塊的土地掙得並不容易,明白子孫能一代一代地生出,並且靠著土地的供養而一年一年地慢慢長大,讓本來沒有任何陸姓親族的台灣,漸漸也發展出一支可以對自家歷史瞻前顧後的大家族,不再有舉目無親的荒涼與不安(移民先祖初來台的那種寂寥與無助感,堪比三八年撤退來台灣的外省族群)。
上了年紀的人,閱歷豐富,少了血氣之勇,多了對家、家人、宗族的牽絆,對於家族的承上與延續,開始慢慢重視。因此先祖來台開業成家的艱辛,之於他們便少了一種戲劇傳說般的傳奇色彩,而多了實質厚重的緬懷與感謝,並且也更深刻地明瞭了自己在這上下代之間的銜接上,所該盡到的義務與責任,繼而對先祖開闢出來的土地產生了珍惜、依賴、尊崇的感情。
陸家中,有一批人是抱著這樣的心情,來看台灣這塊土地的。這便是信海老人與仁勇決定出面打日本蕃的原因。然而,當然也有一批人視台灣只是一塊撈財用的暫居地,不是原鄉,日本人要來統治,那當然是轉回大陸去,這種人,以仁智這個飽讀詩書的人作為代表。而這兩者互相比較,自然,是捲捲鋪蓋、轉回大陸比較聰明,也比較容易的。
因此,作者免不了的要寫出這兩批人馬的辯論與爭執。在這樣人心惶惶的局面下,得知有一條容易走、不會受傷的路可以前行,是多麼的誘人。然而就是要在這種誘人、容易使人逃避的狀況下,繼續堅持對祖先與土地的敬意,留守原地甚至不惜對抗,如此,才能凸顯出這個人可敬的精神與勇氣。信海老人將這一點,完全表現了出來,既要守護宗族的根,又不甘願臣服於外族之下,瞻前又要顧後,卻依然鎮定如常,是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也正是因為他的鎮定常使人心安,當日本人更占領了台灣一步,而蝗災也像是預告著台灣的沉淪似的氾濫著,這個堅強的老人居然掉下了眼淚。這眼淚的重量有多麼的重,多麼的痛,跟著陸家的腳步一路來到這裡的讀者,竟也能如此貼切的感同身受,因為我們都住在台灣,用心的生活著。
而第二十章的地方,老長工阿庚伯在早晨中提早醒來,看顧著陸家年輕一代的孩子們各個睡得香甜的感受,也是相當經典的一個橋段。這些能夠提槍拿刀上戰場的年輕人,即使是睡在戰場上,在老人家看來,還是像孩子一樣令他入神。作者寫得更妙的,是利用睡姿睡相,準準的扣著這些人平日的個性。比如嚴謹的綱崑,睡得乖巧方正;衝動但還有點懂事節制的綱崙,稍稍地偏頭;十足孩子氣的綱嵩,則是大剌剌的東翻西翻、到處翻個痛快。在老人的眼裡,這些孩子的睡姿真是可愛。
只要心裡覺得他們還只是個孩子,他就無法承認自己老,因為他還要眷顧他們、守護他們,直到親眼看到他們都順順利利地成為這塊土地穩固的所有主,不但能照顧自己、照顧宗族,更能將這塊土地上的一切發揚光大,那這個時候,他才承認自己是老了。是這樣的使命感,迫使這個老人家上了戰場,卻也讓他宿命地死在保護主人的戰役中。
所以,這本書最該看、最該體會的,就是這些已融入台灣土地的先民們的心情、心聲。這套書能成為大河小說的經典,不但是確實地將這日據五十年的歷史以小說體紀錄下來,更因為字裡行間裡都深深的藏著這樣的感情。
最後再提一點,其實作者寫這大家族的生根,不只有著眼於大時代的變動,這五十萬字的內容中,提的面向很多,其中一面,便是說到了婦女的命運。如綱崙喜愛的女人秋菊被繼父打壓、虐待與控制的短暫一生,以及二房子孫鳳春因受長工欺騙而有孕在身,遭到家族的鄙夷與輕率的安排,只為了不要「家醜」外揚。作者運用平實的文字舖陳了一段傳統女性的卑微史,以敘說故事的方式直接帶入了不平等的批判,也是本書的一個特點。 |
|
|
|
編輯書評 / 遠景二號小編 / 回覆(0) / 閱讀(292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