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胡適之》以1948年國民政府敗退大陸前夕實施的「搶救學人計畫」與共產黨建立新政前夕實施的「挽留統戰對象」之間激烈的矛盾衝突為序幕,以1917年胡適留美歸來,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為開端,以領導「新文化運動」、提倡「好人政府」、開展「人權與約法」論爭、支持抗戰、駐美大使、北大校長、流亡海外、魂歸臺海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為主線,穿插其與上百位著名政治領袖、思想鉅子、文化名流的戲劇性往來及其與葦蓮司、江冬秀、曹誠英等若干女性的友情、愛情、婚姻和家庭生活,全景式地展現了胡適之作為轉型時期中國文化大師波瀾壯闊的一生,藝術地再現了胡適之作為「中國文藝復興之父」的人格魅力、精神思想和對中國文化的卓越貢獻。
胡適的一生是極富戲劇性的一生,也是思想家的一生。思想的魅力在於預言性和穿透力,其最大的功用就是啟蒙。胡適之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試金石」、「多研究一些問題,少談一些主義!」、「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國際化的中國」、「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等等一系列超前的思想通過其與朋友們的論爭得以彰顯,雖然一度曾經被歷史遮蔽,但終究還是被後來者發現,並運用到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上,至今還在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發展。毛澤東在1956年說:「胡適這個人也真頑固,我們托人帶信給他,勸他回來,也不知他貪戀什麼。批判嘛,總沒有什麼好話。說實話,新文化運動他是有功的,不能一筆抹殺,應當實事求是。到了二十一世紀,那時候替他恢復名譽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