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與子》是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中寫得最好的一部,思路清晰,文字簡潔優美,無論是人物性格還是大自然的田園風光,都描寫得非常細膩。讀這本書是種享受。我在學生時代讀過,雖然是繁體直排舊版,但仍然一口氣讀完,滋滋有味,書中的主要情節至今記憶猶新。確如鄭振鐸先生說的,這是屠格涅夫「特異天才的成熟能力的結晶」,「自這部書出後,他在歐洲的名譽,隆重了,偉大了許多」。此書引起振鐸先生「無限的感傷」。
屠格涅夫出生在一個舊俄富裕家庭,年輕時在德國留學,接觸了歐洲的民主自由思想,這對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有著重大的影響。他的大部分著作都致力於描寫具有民主自由思想的知識份子和貴族階級之間的衝突。《父與子》更是把這種衝突描繪得淋漓盡致,從一開始相互看不慣,到政治觀點的爭論,最後一直到殊死決鬥。這是十九世紀中期處於激烈變革中的俄羅斯的現實。縱觀人類歷史,哪一個時代,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沒有這樣的變革,這樣的決鬥呢?一百年前有,現在還是有,「父」與「子」之間的「代溝」永遠存在著,有時深,有時淺,人類可能就是在不斷解決這些「代溝」中走向更加文明吧。
這裡有一件相關的軼事不得不提一下。我們知道,屠格涅夫和托爾斯泰之間一直不和,這種矛盾到了一八六一年發展至無法緩和的地步。屠格涅夫常常抱怨「托爾斯泰對於其貴族出身的無聊的驕傲與自大」,而托爾斯泰則「永遠不相信別人的真誠。一切道德的躍動於他顯得是虛偽的」。兩位文學巨匠常常各執己見,爭論不休,最後有一天為了屠格涅夫女兒的一件小事,托爾斯泰一句尖刻惡毒的話引起屠格涅夫的憤怒,托爾斯泰更是火爆三丈,竟然正式下帖要與屠格涅夫決鬥。這件事震動了俄羅斯甚至整個歐洲文壇。而《父與子》正是在這年寫成,於一八六二年發表出版的,這絕非巧合。 |
|